浅析影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主客观因素
河北省临城县岗西中心小学 井中振
近几年来,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有些学生存在厌学,逆反心理,不能正确对待竞争、压力,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常出现心理失调、行为异常等现象。学生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导致悲剧频频发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与教师不无关系。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教师,会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民主、亲密、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学生也就会有一种积极、乐观、向上、进取的学习动力。倘若教师长期处在一种焦虑、紧张、抑郁的状态下,也会影响到学生,使学生也处在恐慌、压抑、焦虑的环境下,内心的阴暗面也会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正处在心智发展不成熟阶段,并极易受外界影响,所以加强小学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迫在眉睫。
一、影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观因素
人格特征对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的教师会存在不同的人格特质,不同人格特征的人会有不同的方式,人格特征决定着人对每件事情的理解和应对。正如心胸宽阔、性格开朗、乐观豁达、友好和善、平易近人的教师,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他都会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而不会对心理上造成负面的影响。但是个别教师心胸狭窄、斤斤计较,遇到挫折,就承受不起,不是逃避就是不正当的应对,走极端,忿忿不平,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最终导致心理不健康。有些教师目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并有强烈的自尊心的教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人贵有自知之明,教师要对自己做到客观、公正、正确的认识。如有的教师过高的估计了自己,要求自己完成不切实际的目标,对自己抱有过高的期许,一旦事情不是自己所预料的,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极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教师存在自卑心理总觉得事事不如人,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渐渐失去自信心和进取心。从而意志消沉、心灰意冷、情感脆弱,经受不住失败的挫折和考验。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没有办法、毫无主见、害怕困难、没有勇气面对,甚至出现怯懦心理,连最容易的问题也弄得一塌糊涂。这样一来,容易出现精神恐惧症,愁眉苦脸,不敢抛头露面,怕领导、怕家长、怕同事等等心理问题。还有的教师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认识和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不正确,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认知困扰,现实中的挫折强化了错误的自我评价,造成教师心理问题。
总之,自我认知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公正、公平评价自己。针对教师的自卑心理:首先激励他们树立坚强的意志和勇于进取的精神,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使老师受到启示,积极去效仿。增强自信、良好心理素质。第二,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去点燃勇气,让他们自我打气、自我鼓励、自我暗示,培养自己不怕困难,勇于行动,勇于实践,勇于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克服自卑感。第三,培养教师耐挫折能力,鼓励他们不怕失败,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乃成功之父”的道理。敢于面对逆境勇往直前,清除怯懦、自卑心理,树立起勇气和信心。教师要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自己的职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勇于担当,认真负责,做好自己的工作。
二、影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对小学教师期许过高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师。随着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相应的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常以“完人”的标准来要求教师,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博古通今、技艺精良、管理有素、高尚情操,还要求教师有作为表率的言行举止、服饰打扮高雅,严厉又和蔼的教育态度,更要有较高的教学质量。现在社会对教师要求很高,不仅要教学生做学问,更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这么多重大的责任,给教师的压力加大了砝码。随着现代技术发展,有不少学校,对教师进行监控,监视教师的一言一行,要求教师随时随地做出表率的作用,严重丧失了教师的自由,一些心理问题也就悄然而生。如焦虑、抑郁等。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也不例外。从小的生活环境,影响着教师日后的心理健康。和谐民主的生活氛围,会使教师的心理得到健全的塑造。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在争吵猜疑或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不利于教师的心理发展。今后很有可能因为个人生活的变化,如离异、降职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而造成心理问题。
2、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过重
教师的日常工作时间较长,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教师的工作任务较重,既要上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指导课外活动、做学生思想工作、家访、从事教育教学研究、迎接各种各样的检查。既要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还要组织测验、竞赛,以提高升学率。还要在业余时间参加进修、培训、测评等工作任务,从而使教师精神负担过重,心情更加紧张,身心交瘁,精神疲惫,体力不支。
3、小学教师的多重角色冲突
教师在工作中,即使当好传授者,又要做好学生的榜样;既要做好管理者,又要与学生做朋友;教师要及时并且恰当的转换自己的角色,这要付出极大的心力才能做到。教师在家庭中,要担任孝顺的儿女,体贴的伴侣,称职的父母,还要处理家庭的琐碎的事情。教师在社会上,既要做“太阳底下最光荣职业”园丁,又要做遵纪守法的公民。仿佛社会不允许教师犯任何错误,如有一些闪失过错,就会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这些都使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些使教师在对多重社会角色的处理中,容易出现过于专注、太过倾心与教师角色经常转换的必要性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的现象。
总之,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的自信心和效率,有利于促进教师心理品质,道德品质的完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心理和思想基础。